越窑青瓷中的明器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正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展出的“发现越窑——上林湖越窑青瓷展”,展出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博物馆、上林湖越窑博物馆及广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四家文博单位主要以上林湖越窑青瓷为代表的件(套)文物,从越窑的发展演变、窑址的发掘、秘色瓷的兴衰、文化内涵、制瓷工艺以及交流与传播等多方面来诠释越窑青瓷,为观众勾勒出一幅以青瓷为主角的人文历史画卷。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展览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别——明器。

明器,即冥器,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实物仿造成的随葬品,造型上多为各类生活器皿、瓷俑、建筑模型、动植物模型等。从越窑青瓷的出现到没落,殉葬用明器的风气一直很兴盛。“明器”一词于周代已有使用,《礼记》亦记载:“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涂车,泥做成的车子。刍灵,草扎的人。这些作为明器是为了与生人使用的器物区别开来。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孔子认为生死有别,要把死者当作神明来看待,涂车、刍灵就是符合“仁”的明器。

六朝时期,越窑在产量、品种、质量等大有提升,除了生产日常所需的茶具、酒具、餐具、文具、盥洗器、灯具外,还生产专门用于丧葬的明器。尤其在西晋,是早期越窑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与当时“势力倾于帮君,储积富于公室……童仆成群,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商贩千艘,腐谷万庾”的社会发展情况分不开,明器是生者对死者的祝愿,也是当时人们生产劳动的反映。这一时期的越窑青瓷,反映地主庄园经济内容的明器大增。

在西晋墓葬中常见青瓷动物俑,多是猪、牛、羊、狗、鸡等,在农业文明中家畜还是是主人财富的象征。西晋越窑青瓷猪圈、狗圈(下图)里面动物形象的塑造十分逼真、栩栩如生,该器物上猪的竖耳、圆眼甚至是身上的猪毛都制作得十分形象,猪嘴朝下接触猪槽,刻画出了一只家猪正在进食的画面。

西晋越窑青瓷猪圈西晋越窑青瓷狗圈

“民以食为天”,灶台也是常见的明器。西晋越窑青瓷鬼灶(下图),是当时常见灶台明器,作为陪葬品象征着墓主人入土后仍衣食无忧。造型像半截船,外宽里尖,在外侧靠下的位置开出一个近似正方形的火口,火口中空,其上放置有两件一前一后摆放的炊具,再往里则是起到排烟功能的出烟口。这件器物与现代农村使用的灶头十分相似,可见,明器的制作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物为蓝本,力求还原死者在世间的生活场景。

西晋越窑青瓷鬼灶

到唐代时,越窑制作的明器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它生产的明器种类多样。既有与死者在世时生活有关的如谷仓、碓、磨、杵、臼、猪栏、狗圈、鸡笼等等,又有为适应丧葬习俗的需要生产的瓷罂、瓷质墓志、多角瓶等丧葬用具。其中,瓷墓志是一种特殊的殉葬明器,即在青瓷的明器上刻划墓志铭,无论材质造型和纹样都非常的独特。

唐大中十一年()越窑青瓷墓志罐

目前所见的越窑青瓷瓷墓志有碑版、罐、执壶、粮罂、塔、和多角瓶等造型。在兴盛时期的越窑瓷墓志,极少有完全一样的瓷墓志出土。

晚唐越窑青瓷罂

上图的青瓷罂(yīng),“罂”是器物的自铭,江苏南京化纤厂东晋墓出土的青瓷鸡首壶的底部刻有“罂主姓黄名齐之”。唐代瓷罂的外形与前代的盘口壶或盘口瓶相似,或刻划、堆塑蟠龙,或铭刻墓志、买地文书,专门用作丧葬。

宋代以后,人们的丧葬观念发生转变,纸质明器大量流行,陶瓷明器逐渐走向没落。虽然材质不同,但是使用明器随葬所表现的丧葬观念千百年来都没有改变。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喜马拉雅”展览导赏普语、粤语(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hygav.com/rxyy/1000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