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DS云南3位专家新晋两院院士一文读

今天

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

共有人当选

其中

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5人

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

公布的名单中

云南共三位专家新晋两院院士

他们分别是

云南大学教授张克勤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张宗亮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朱兆云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3位院士的云南情

↓↓↓

致力于线虫生防研究

解决了世界性难题

也为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安全

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克勤是线虫生防领域的杰出学者。他发掘了一系列重要的线虫生防微生物资源和先导化合物,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线虫生防微生物资源库,揭示了微生物与线虫互作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根结线虫高效生物防治技术体系,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线虫生防产品。

这些系统性原创成果

引领了我国线虫生物防治学科的发展

为解决线虫防治的世界性难题

以及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

做出了重大贡献

上世纪80年代,张克勤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食用菌中有一类微生物可以吃线虫。“从来都只见过虫吃菌,菌吃虫,这还是第一次见到。”张克勤异常兴奋。

线虫引起的农作物病害是仅次于病原真菌的第二大类病害,而大剂量施用化学杀线虫农药严重污染土壤,影响食品安全。在我国,被线虫危害的小麦、大豆、烟草以及蔬菜等经常流行成灾,严重危害粮食、经济作物安全。随着高毒性化学杀线虫剂因严重威胁农产品和环境安全被禁用或限制使用,线虫防治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

张克勤认为,“会吃虫的菌”或许就是线虫生物防治的一个突破口。

这种“会吃虫的菌”首先会分泌出引诱线虫的芳香物质,诱骗线虫吞食。攻入线虫体内后,又释放两种蛋白酶作用于线虫的肠道靶蛋白而杀死线虫。这个细菌侵染线虫先吸引后毒杀的过程被称作“特洛伊木马”机制。以此为基础,张克勤进而研发出高毒力的菌株,制成生物制剂后“消灭”线虫,开辟了线虫生物防治新途径。

与此同时,张克勤带领团队从系统分类学、天然产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对生防微生物资源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他从全国分离保存线虫生防微生物株。全球共报道捕食线虫真菌种,他报道4个新属、69个新种,占全球的33%、全国的90%;全球共报道产毒素杀线虫真菌种,他报道种,占全球35%。他系统发掘的我国线虫生防微生物资源,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线虫生防微生物资源库。

作为国际上发现线虫生防微生物新物种和杀线虫新化合物最多的科学家,张克勤发表活性化合物个,包括新化合物个,含新骨架26个。从极端环境嗜热真菌中分离、筛选到6个新骨架大环内酯化合物并解析其生物合成途径,其中2个对线虫的毒力与目前应用最广的杀线虫农药阿维菌素相当。相关论文发表后,德国吉森大学教授在评述摘要中将该成果排在了自年以来发现的“最具应用前景的杀线虫活性先导化合物”首位。

40年来,张克勤扎根云贵高原,坚持不懈地将积累的丰富资源和不断加深的理论认识应用于解决线虫防治的难题。他研发出的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线虫生物农药“线虫必克”,实现了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以自主研发的生防产品为核心,张克勤创建了集成解除土壤抑制作用、启动腐生到致病的转换、调动土著捕食线虫真菌和生防菌剂协同防治根结线虫的技术体系,共研发出4种根结线虫生防新产品。年以来,这些产品在云南、贵州、山东、广西等省的蔬菜、柑橘、烟草、中药材等作物上累计应用多万亩,平均防效达70%,减少化学农药用量80%,新增经济效益32.96亿元,为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变灾害为“福利”

化腐朽为神奇

你可能没有听过他的故事

但一定知道他设计的工程

张宗亮: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出生于山东济南的他,把职业生涯的几乎全部时间,都奉献在了云岭大地之上。为了云南的水利事业,他付出了全部的青春与韶。

年,21岁的张宗亮从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在他看来,自己的求学之路是幸运的,考大学的时候正赶上“科学的春天”,他得以进入清华,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水利工程专业。

毕业时,正值全国大力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张宗亮很自然地想到了中国水电资源最为丰富的西南地区。

没有多想,张宗亮来到了昆明,成为了水利电力部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的一名设计员、助理工程师。当时的他不会想到,在云南这一待,就是37年时间。

上世纪九十年代,参加工作几年的张宗亮,参与到的第一项重大工程,是鲁布革水电站导流隧洞、泄洪隧洞、溢洪道工程技施设计工作。

他人生中获得的第一份科技奖项,就来自鲁布革水电站。那次,他负责溢洪道闸墩设计工作。闸墩在水电站中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部位,它一方面支撑着闸门,又承担着胸墙和桥梁的重量,可以说是水电站的底盘与基座。

张宗亮采用了创新的新型预应力闸墩,这种技术制造的建筑构件,其内部本身就会产生一定的张力。在外力施加其上时,能以更高的强度,承受更大的负载。该成果获得年云南省“五小”成果二等奖。

至今,张宗亮仍完好地保存着这本获奖证书。“这个项目对我影响最大的地方,莫过于是推动了我从‘大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变……这个奖也使我坚定了投身水电工程的信念。”张宗亮说。

绿水青山间的糯扎渡水电站

糯扎渡水电站是中国目前最高的土石坝,它.5米的高度,即便放眼世界,也能位列前三。糯扎渡水电站总库容.03亿立方米,约等于15个滇池的水量,是堆石坝领域具有国际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工程,使中国的心墙堆石坝坝高建设高度提升了米,达到了国际领先的米级建设水平。

糯扎渡水电站的建设,花了整整15年时间。而它的总设计师,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宗亮,则已经在水利水电领域辛勤耕耘了三十余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的他,把职业生涯的几乎全部时间,都奉献在了云岭大地之上。为了云南的水利事业,他付出了全部的青春与韶华。

红石岩堰塞坝综合水利工程首台机组投产发电

年6月22日,世界首座堰塞坝综合水利枢纽工程——云南昭通鲁甸红石岩堰塞坝综合水利工程首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这标志着我国创建了堰塞体风险识别与溃堰分析的应急抢险关键技术,攻克了堰塞体应急抢险快速响应与科学决策的技术难题;创建了堰塞坝整治利用勘察设计与安全监控技术体系,开创了堰塞坝减灾兴利、整治利用的先例……

三十余年来,张宗亮主持和组织完成了国内外58座水电站的设计研究,已投产万KW,总投资约0亿元;完成了二十余项大型水利及市政工程。在世界已建最高的十座大坝中,张宗亮带领团队完成了小湾、糯扎渡两座超级工程的勘察设计研究工作,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水电工程的多项第一。

在大多数人觉得民族医药

与国际化距离还远的年代

立志要把民族药推向世界

朱兆云,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年,刚大学毕业不足两年的朱兆云组织并参与实施了大理地区中药资源普查,期间主编出版的《大理中药资源志》,成为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典型。此后,朱兆云赴云南省药材公司建设质检科,受命改变省医药产品检测站困境,全面负责云南省医药工业公司技术工作。

年,朱兆云被组织派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十多年一线工作经历,让朱兆云对国家产业布局、云南省医药产业发展布局了然于心:云南属我国独特的低纬高原地区,其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之丰富程度为全国之最;天然药物资源占全国总数的51%,省内各民族都有独特的用药经验,发展民族药优势明显。

于是,到任后的朱兆云迅速确定了“新平台、新项目、新人、新成果”“新产品、新厂房、新人、新网络”的发展主线,为“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的实施定下基调。

从年第一卷《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出版,到目前已出版3部专著15卷共万字,建成3个共享信息数据库,朱兆云团队采集标本种份,拍摄原生态彩色照片近16万张;准确鉴定科属种天然药物;发现新分布药用植物93种,新药用植物资源种;翻译民族语言文字药名个,收集附方首,确证药物基原种;首次系统筛选研究99种特色药物。

在资源调研过程中,彝族群众对跌打损伤、乳腺小叶增生等疾病的独特治疗经验吸引了朱兆云的注意。她便一头扎进研究中,对比成百上千个处方,反复推敲琢磨;伏案翻阅资料,对照标本,进行药材基原鉴定;和助手骑着自行车,用麻袋搬回试验用药材;组织团队有序开展系统规范的药学、药理、毒理及临床研究……

在云南彝族民间用药经验基础上创制的金品系列彝族药随之诞生,因其对乳腺小叶增生、痛风、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等疑难病及常见病疗效显著,迅速得到医患双方的认可,成为彝族药新药创制的成功范例。

在普通人看来,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以及“民族药”,与国际化的距离似乎有点远。但朱兆云及其团队却为民族药国际注册研究而不断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痛舒胶囊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复,获准在美国开展Ⅱ期临床研究,成为我国第一个获FDA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的民族药。

朱兆云坚守民族药研发一线几十载,通过带领团队探索民族药发展的路径,构建民族药研发平台,开展民族药规范化、产业化、国际化研究,把民族药推向世界。

云报客户端综合

美编:潘彬琼

视频:石瑛(见习)责编:郑海燕郭星余(见习)




转载请注明:http://www.hygav.com/rxhl/1014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