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瓷的发展可分为晚唐、五代和北宋三个阶段。兴盛与晚唐,成熟与五代、衰落与南宋。其装饰特点不同时期工艺不同,变化的趋势由繁到简、由快到慢,这和越窑瓷器的工艺变化是一脉相承的。如唐代的秘色瓷莲花尊上下有十二层之多,装饰手法有雕、塑、堆、剔、刻、画、出筋等手法应有尽有。晚唐、五代秘色瓷的装饰主要采用:雕、塑、堆、剔、刻、画、出筋、镂空等手法,到了宋代主要以刻、划为主,少有雕、塑、堆、剔。秘色瓷的修足和支烧工艺:晚唐时其修足规整平滑,琢器为规整的玉环底足,足底无釉,垫沙烧制,因其胎质含有大量的铁元素露胎处显均匀的火石红色。五代早期直至宋代采用满釉裹足支烧工艺。修足非常规整圆滑,足有立足也有外撇圈足,其支烧痕迹早期在底足显现规则的豆瓣状支烧痕,痕迹数量不等,距离均匀规则。到了宋代早期变成长条状均匀的支烧痕迹,有的支烧痕迹就像短短的一条细线。这种支烧工艺可以说是越窑窑工的一大创造和发明,也为后来的汝窑、官窑和哥窑等众多窑口所采用。
北宋越窑青瓷造型多样,其中不少还体量巨大。与晚唐五代越窑青瓷以造型与釉色取胜而基本没有纹饰不同,它们流行复杂的纹样装饰。匠人在器物上以细线划花的技法装饰了龙凤、白鹭、孔雀、鸿雁、鹦鹉、蝴蝶、缠枝花卉、莲荷等纹饰,动感十足,张力外扬。
北方青瓷在烧造工艺技术方面首先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对传统高钙石灰釉配制方法的改革,成功地创制出具有良好的高温粘度的石灰碱釉,把中国青瓷的发展推到了一新的境界,出现了青瓷生产的另一个高峰,占领了越窑的原有市场。
北宋前期,由于越窑各大窑场中大量使用各种大小不等规格的垫圈(环)及扁平(圆)形、环形间隔窑具,因此在各类器物内外中均布长条形,烧制后留下的遗痕排列紧密,有的窑中,则近似相连。凡这种印痕我们从纪年墓中标准印痕看,应是北宋前期之物。
越窑主要生产青瓷,自东汉开始生产,唐代时到达鼎盛,宋代逐渐衰落,后被邻省江西的景德镇窑终结。越窑的产地集中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
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谢西营,曾经在其研究成果《北宋中期越窑瓷业技术传播及相关问题研究——兼论核心区越窑瓷业衰落原因》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他说:“北宋中期,以浙江慈溪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瓷业核心区窑址数量急剧减少,窑场规模缩小。与之相对,浙江其他地区却发现了大量这一时期的窑业遗存。研究显示,限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北宋中期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核心产区不再适宜大规模的瓷业生产,而这直接迫使制瓷工匠作出选择,或许其中一部分工匠开始另辟他地继续从事窑业生产,从而在浙江范围内出现了众多这一时期的窑址。此外,在瓷业技术的传入过程中,制瓷工匠也结合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自我创新。”
关于“秘色”究竟指何种颜色,以前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也无实物可考,只是从记载中知道它是皇家专用之物,由“越窑”特别烧制,从配方、制坯、上釉到烧造整个工艺都是秘不外传的,其色彩只能从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描写中去想象。直至年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青瓷器,并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的确记载为“瓷秘色”,这才让今人真正看清秘色瓷所特有的,玲珑得像冰,剔透得似玉,又如湖水般淡黄透绿的釉色,至此方揭开“秘色瓷”的神秘面纱。
博搜主编为民藏的净化和流通贡献一份力量